纽扣

产品中心

与汉服来一场文化的邂逅

时间: 2024-05-29 23:44:11 |   作者: 纽扣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不仅是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近日,记者走进中华汉服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咸宁市“汉裳春”汉服社,感受成员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故事。

  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若你看到一位身着翠袖红裙的古典美女,是否会觉得诧异?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猜想,这是不是从古装剧里走出来的某位明星演员?也可能有人会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身着“古装”,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事实上,如果你对“汉服”有些许的了解,就会发现,站在你面前的,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一位汉服爱好者。

  近日,来自中华汉服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汉裳春与咸宁汉服同袍群的二十余位汉服文化爱好者精心梳妆打扮,身穿襦裙、长袄、褙子等各式汉服,在咸宁市博物馆进行了历代汉服形制展示。

  身着各式各样汉服的爱好者款款而来,古韵风流,昭然自现,观众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古代,现场观众纷纷拿出相机拍照录影。

  “很感谢市博物馆为咱们提供了活动场地和平台,让慢慢的变多的人了解汉服。”汉裳春负责人周惠君说。据了解,此次汉服秀活动由咸宁市博物馆主办,中华汉服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汉裳春与咸宁汉服同袍群承办。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亦称“华服”。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各代汉人王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中国“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特有的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汉服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虽然现在时代潮流变了,人们的日常衣着越发简化便捷,但美的事物并不曾改变。我们最终选择穿汉服,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周惠君介绍,汉服既可端庄隆重,也能时尚轻盈,它源自传统却指向未来,带着华夏千年的光芒,在世界绽放光彩。希望今天的展示,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民族灿烂的衣冠、礼仪文化,达到以衣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

  汉服走秀,彰显别样魅力。每件衣服,每一步,每个人,显示的不单单是衣冠之美,更是汉裳春成员们的坚守。

  4月20日下午,惠风和畅,由汉裳春部分成员们主办的汉服和茶艺交流会在咸安区碧桂园体验馆举行,交流会在一段优美的水袖舞蹈表演中缓缓拉开序幕。

  在随后的交流会上,汉裳春的相关成员、茶艺馆的茶艺师以及对汉服感兴趣的市民们一起学习汉服文化、欣赏茶艺表演,更有穿汉服、现场学习传统礼仪等有趣环节。

  今年22岁的赫雨婷,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除了参加社团活动之外,平时我也会穿汉服去教室上课,或者出门逛街,连鞋子也是绣花鞋。走在路上回头率很高,但是也经常有人会好奇地看着我,有些不懂的会指着说——这是和服、韩服之类的,听了真是哭笑不得。所以,对汉服等传统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赫雨婷说,汉服社成员之间关系很好,经常一起聊天和参加活动,大家彼此交流也挺多的,“我的特长是做针线,会DIY亲手做汉服、中国结,还有灯笼、簪子等。社团里还有好多对中华历史背景和文化比较了解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讲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再加上我们自己动手实践做汉服,就更有意思了。中华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沉浸其中会让人慢慢地着迷。”

  据了解,汉裳春汉服社是我市首个社会性质的汉服社团。汉裳春汉服社致力于传承、复兴传统汉文化,希望以汉服为载体,集合更多热爱汉文化、欣赏汉服美的人,一起学习和交流,共同为复兴汉服与汉文化的梦想而努力。

  汉裳春汉服社最大的特点在于结合了汉服文化和咸宁本地文化。目前,该社共有社员近五十余名,招募对象主要以咸宁及周边地区的汉服爱好者为主。平时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例如现场聚会、微信交流、茶会交流等。新人加入汉裳春汉服社后,通过审核能成为正式社员。

  据了解,11月22日是汉服出行日。这个出行日缘于2003年11月22日中午时分,王乐天身着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长达358年之久的汉族服装,重现神州街头。他希望以个人的微薄力量“推广汉服”,让汉族人重新接受此一传统服装。

  《联合早报》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成为推广汉服第一人。自此,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为纪念同胞首次身穿汉服走上街头,汉服复兴者把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全球汉服出行日。

  每逢花朝节、上巳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汉裳春汉服社都会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在社团的微信群和QQ群里发起活动邀请。除了法定节假日有活动,社团还会与其他相关文化单位合作,积极开展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随着喜欢汉服的人慢慢地多,争议也随之而来。什么样的服装可以被定义为汉服?汉服和影视剧中的装束有区别吗?周惠君解释,汉服不是古装也不是仙女服,“从区分来说,传统的汉服多用纽扣(布扣,金属或玉质的子母扣)和系带系绑衣服,衣服多平面结构,放量偏大。服装有中缝,袖子比较长有接袖。而一些古装整体放量小,会刻意做小体现身体曲线,有些会用魔术贴等配件来方便穿衣服,还会为了追求拍摄效果使用一些光亮的面料。汉服虽然也用化纤面料,但是属于日常要穿上身的衣服,所以面料质感的要求会高一点。”

  关于汉服的争议,一直都存在着。这一切在周惠君看来—— “并不是坏事,说明大家都在了解汉服,让汉服为更多人知晓。”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虽然才四月,但汉裳春汉服社的活动安排已规划到了年底,周惠君已经在朋友圈广邀“同袍”了。汉服复兴走过十多年,虽然汉服体系的形成仍然还要逐步发展,但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汉服、重视汉服甚至引导大家开展汉服活动,这无疑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

  “汉服圈子里的争议一直到现在仍然有,但我从来不介意直面它。因为我始终相信,汉服归来,未来可期。” 周惠君笑着说。

  相关链接:汉服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不是单指某一件衣服,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服饰体系。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约5000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养蚕和丝纺,人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并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先人的世界观和文化观。近年来,随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强盛,加上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汉服热”也随之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蓬勃兴起。

  上一篇:通城媳妇易君、赤壁姑娘龚丹让全国观众领略家乡美—— 咸宁文化唱响《星光大道》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忠志杜培清祭花神、赏红祈福、击鼓传花、射箭投壶……3月24日,一场富有古典韵味的花朝节活动在人民广场...

  2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小强,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会见了来咸宁考察调研文化旅游项目的鄂旅司党委书记、...

  8月1日,郭林路小学附近,市城管执法局正组织党员冒着高温清理街面上的杂物。 据了解,自今年6月8日召开全市城乡环境综...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饶红斌、通讯员付强报道:昨日下午,我市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专题会,全方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朱哲报道:昨日下午,市委召开全市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会议,学习贯彻全省视频会议精神...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朱哲、通讯员冯海燕、童焕欢报道:昨日,记者走进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操场让...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朱哲报道:18日至20日,省监察厅副厅长徐心明率省纪委第九督导组来咸宁,就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朱哲、通讯员操雯报道:昨日,日本大分县副知事二日市具正率团访问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市委副书记...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黄柱、通讯员甘志宝报道:昨日,我市召开项目库建设工作督办会,分析研究项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朱哲、通讯员孔祥轶报道: “咸宁与青岛同属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青岛愿意进一步深化与咸宁的旅游...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咸宁网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网咸宁政府网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税务登记证授权声明银行账号湖北咸宁市情简介

  主管: 咸宁市委宣传部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咸宁日报社承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未经咸宁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邮箱: 网站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