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

产品中心

【48812】宋立民:于安澜先生的榜初次课

时间: 2024-06-24 18:33:47 |   作者: 拉链

  日前备课,读到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烟扬州路”,掰着指头一算,于安澜先生给咱们上的榜初次课,迄今也是四十三年了。

  正如冰心先生说不清她写了一辈子的散文是何物,现在尽力回想,我竟然记不起于先生那颇了解的脸庞。只知道先生的概括很有点像“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清癯的脸庞,尖尖的下巴,讲课时声响哑哑的、颤颤的,讲课没多少动作。

  那是1980年,新年刚过,开封的天仍是冷得凶猛。于先生穿了一件黑棉袄,对襟疙瘩扣的那种,慢慢地走进教室。作为班长的我当即上前搀扶这位七十八多岁的老先生挪上讲台,班党支部书替我喊了声“起立!”。

  于先生戴副花镜,两只镜腿和太阳穴之间的间隔能够伸进一根食指,眼镜框刚刚被鼻尖托住,颇似旧时的“师爷”。他平视学生时,慈祥的目光弥散开来,四壁便充满了浅笑。待向下看时,不必垂头,目光又正好经过眼镜的上边射到书上。

  他的“开场白”是:“今儿个风大,雪又没化完,俺家里头的说,不去了吧,我说,那不中,几个班的学生等着。”——咱们彼时是三个班合堂上课。

  死后“知情”的同学小高悄然对我说:传闻这位老先生是个大角色!当年燕京大学国学研讨所结业,解放前就编了一套绘画理论,稿酬五万多!

  无法我也弄不清,那“五万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银元,仍是1980年的人民币。

  于先生转过身,从右至左、从上至下在黑板上写起来,他起笔落笔极有韵致,速度很快而结体规整,转眼间潇洒自若的行草写了一黑板,引得台下一片赞赏。细看才理解是几首七言绝句,作为他正儿八经的“开场白”。

  记住榜首首后半是:“多年无复讲堂梦,听得铃声百感生。”第二首的后两句为:“白卷反当优异选,奇闻腾笑到邻邦。”

  确实,于先生就离别三尺讲台久矣。我曾问过1961年河大中文系结业的孟教师听没听过于先生“传道”,孟教授不无诙谐地慨叹:“于先生那阵子忙着被批斗,顾不上给俺上课!”

  十几年后重登讲台,面临百十双渴盼的目光,先生天然顿生“今夕何夕”的慨叹。

  “这个教师像个哄孩子的老保姆。他连一个字也没讲,却让时刻过得这么快,让人觉得可亲。”室友小庞说。

  “不”,开封籍的团支书栗军说:“于先生的《画史从书》《画品丛书》《书学名著选》《汉魏六朝韵谱》《画论丛刊》不少已译到国外,我前天看到《美学材料集》里“我国美学专著”一栏,把于先生和朱光潜、梁宗岱、钱锺书排在一同!”

  2016年,读到先生的外孙女刘小敏、外孙刘仲敏二位的《于安澜书画学四种出书感言》,才知道读省立汲县中学之际,于先生的国文教师是范文澜先生,而才情过人的于安澜因成果优异——八个学期中七个学期名列年级榜首——而被保送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后,又逢冯友兰、董作宾、郭绍虞等名师执教,先生聪明过人,学识精进。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讨所,先完结《诗学泛论》,再完结代表作《汉魏六朝韵谱》——作序与评论者计有钱玄同、刘盼遂、闻在宥、罗常培、王力等名家,陈寅恪、周祖谟等闻名学者屡次引证——咱们彼时对于于先生在自己肄业途中的意义,还肯定没意识到。

  第二节,于先生开端讲“字”。他先讲了一个“羊”字,说这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写法不同,却都是画了个羊头,用部分表明了全体。说羊这样的一个东西性善,不伤人,古人用它表明仁慈、吉利,金石文字里常说“吉羊”。“羊”下面加一个“大”字便是美学的美,是人打扮成羊头,看上去美丽。下面,先生就开端“跑题”,说古希腊人演悲惨剧,完了加一段让人快乐的节目,出来个小神也是“羊人”,表演“羊人剧”,便是用来调剂气氛的轻松笑剧。再接着从羊头扯到狮子头,讲“十斤狮子九斤头”的美学意义。又从石狮子讲到皇宫、皇帝,从而扯到古代的服饰和绘画。讲到一处,就随手“画”一个古字儿,动作又快,画得又美观,先生的小篆写出来柔中带刚,笔画均匀,真叫艺术。

  后来扯远了,先生不知怎的说起他的教师最厌烦改考卷,收上卷子历来不看,从70分到80分来来地打,笑得咱们前仰后合。

  我在当时日记中写:“怪事!于先生的话,说它不沾题儿,又总连着;说很恰当吧,又不尽然。但是,在天南海北之中,他说出了前史、文学、文字、风俗。让你如坐春风。”——宋人朱光庭见大学识家程颢于伊川,回家后对人说;“我在春风里坐了一个月。”咱们能听于先生“说”一学期的课,真是天赐之福。

  后来,自己站大学讲台四十年,刚才理解:照猫画虎人人皆可,“似断时连”地“闲扯”才是大格式。

  记住榜首节课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分,于先生开端说结束语:“在印度,有一头大象,掉到猎人挖的圈套里了……”

  同学们又笑起来,由于离古文字更远了。可于先生话题一转,浅笑着讲:“其他大象看见伙伴罹难,觉得惋惜,轮番去看了看,尽了心意,仍是无能为力,最终怏怏地离开了……咱们对我这个课是相同,来看看罢,来听听罢,也算知道‘于安澜’是谁了,对教师尽了心意,但是有几个人是诚心喜爱这些老古董的?是学识,咱也不能牵强,你们这一百多人里头有一个俩,跟我学学,也就中啦。咱下课罢。”——在书法一端,咱们一班称得上于先生弟子的,大约也便是张高山同学,篆刻、书法都参加了国展,获过大奖,后来做了省书协副主席。

  并且,教学研讨七十年的于先生,好像不知道期末还有考试,永久那么不紧不慢地说着——咱们结业后才知道,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授课,研讨生也听不到他天涯海角地“胡侃”了。

  想想现在的“课程描绘”“难点要点”“进展安排”“查核手法”……,咱们以及咱们的学生怎能不思念于先生那样的教师呢?

  在音韵学界声名鹊起之际,于先生忽然“转向”,做出了添补国画绘画艺术的辅导理论作品《画论丛刊》——1937年6月由中华印书局线状一函六册出书。《画论丛刊》由齐白石、萧谦中二位大师题签并制作封面,余越园、郑午昌别离作序。郑序赞曰:“艺海无边,对岸何处,欲汪渡之,慈航在兹。”以至于1962年,教育部安排潘天寿、徐邦达、俞剑华和于先生等十八位专家齐聚杭州,审定王伯敏教授的《我国美术史》教材,发邀请函的浙江美院负责人较为疑问:于先生不是音韵学家吗?待碰头时先生拿出《画论丛刊》,他才茅塞顿开。

  研讨与创造合一。于先生的小篆,一出手便是全国一等奖。可他毫无“书法咱们”的架子,无论是几十年前的老学生,仍是二十几岁的后生们,有求必应,随到随书,只需带两张宣纸——这是李叔同为弟子“写到墨尽停止”的风仪。

  于先生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 1902年出生于河南滑县鸭固集村一个富裕人家。咱们结业十年之后的1993年5月,先生还专程到庄周故乡商丘参加了“木兰文化节”。后来,弟子们商议,准备他老人家的“百岁华诞”。

  1999年,笔者在商丘师院执教,那年的8月18日下午,得到中州古籍出书社的告诉,咱们撰写的《中华别称类编》现已印制结束,能够前往郑州拉书。笔者联系了车辆立刻动身,走到校门口的传达室,校办小王递过来一封电报:河南大学于安澜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

  我立刻吩咐朋友去拉书,自己跑回书斋,翻出尘封已久的日记本,翻看着,呆坐着,于先生那榜首节古文字课渐渐地浮上脑际。

  1980年于先生初次开课,至今43年了,全部还如在现在。可我现已在南海边上落脚二十年了。

  每天清晨六时许,我都会开端写作。常常,窗外淡淡的、柔柔的霞光丝丝缕缕地从扶桑叶的缝隙间散落下来,一如当年于先生的浅笑。

  (选自宋立民、范剑克著《铁塔风铃总唤名——献给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一百周年》,该书近来已由美中时报出书社出书。本文宣布时作者略作修正)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